一家之言:海港申花输球尴尬,亚冠改制或成鸡肋。
作为中超联赛的冠军和亚军,上海双雄海港和申花在亚冠的比赛中,近期遭遇了客场大败的尴尬局面,相继被淘汰出本赛季的亚冠。这一结果引发了众多球迷的批评,被指责为“多做多错、不做不错”的效应再次上演。
从上海媒体的角度和立场出发,海港和申花能够从瑞士轮新赛制预赛阶段晋级16强,已经算是完成了任务。以目前中超球队的实力和财力来看,想要在竞技层面“争先”并非易事。足球不仅仅是简单的竞技,更涉及到众多方面的因素。
中超联赛的现状是怎样的呢?中超俱乐部在全球足球版图中的地位如何?多年的观察下来,球迷们心中自然有数。那些试图用“亚冠是为国争光”这一伪命题来进行道德绑架的人,实际上是非常不理智的。
在法理上,除了国家队的赛事,俱乐部层面的洲际竞技并不算是“为国争光”。无论是技术被“泰超”赶上,还是其他起伏不定的因素,主体都是中超。而中超是一个商业单元,与意甲、德甲、西甲等联赛无异。
现在的亚冠已经取消了外援限制,有钱就可以组建全外援首发阵容。然而,这样的产出与中国新质生产力企业汇聚全球贤才的产出是两码事。这种虚荣没有太大的意义,且浪费巨大。中超俱乐部在亚冠精英联赛中的表现不佳,未能进入八强。
对于亚冠这样的赛事,从商业角度来看,它是个消耗巨大的绞肉机,比鸡肋更为棘手。中国联赛并非以“亚冠预选赛”的定义出现,所以球迷不应盲目要求球队参加。亚足联是抓取各会员联赛的领先者参与其商业赛事——亚冠,球队是被动性参加。对于参加这样的赛事,中超球队可谓是冷暖自知。
经济层面来看,申花和海港参加亚冠所能获得的收益相对较少。相对于中超顶级俱乐部的工资支出,亚冠的收益占比并不高。与欧洲豪门俱乐部相比,如意大利的国际米兰,其进入欧冠八强可获得巨额奖金,这才是他们愿意三线作战的动力所在。多线作战的风险很大,需要考虑到球队阵容厚度、轮换制、伤病情况等多种实际问题。
在人才储备层面,中国具备能力和水平的球员已经不多,加上年龄、伤病等综合原因,很难支撑常态化的一周三赛。现实情况是,日韩替补球员就能与我们头部球队的首发抗衡。
对于一个有联赛冠军竞争力的球队而言,联赛和亚冠孰轻孰重?是否应该像田忌赛马那样灵活应对?这对于管理层和真球迷来说并不是一个难以抉择的问题。难就难在如何开口。其实大多数自家球迷都是拥护俱乐部战略的。作为商业体,球队只需为自己的投资者和球迷负责即可,无需理会那些执着要求“在亚冠为国争光”的人。
尤其是在当今的中国足球版图中,广州恒大等曾经辉煌的俱乐部已经消失或陷入困境。那些言必及“恒大”的伪球迷也应该明白这一现实。中超最客观直白的情况就是每赛季前的“资质认证”——欠薪大览。至少一半的中超俱乐部只是为了谋求生存而努力着。因此,有同理心的球迷应该明白,“内行内战”的优秀同样值得称赞,而当前的中超是否具备“外战”的能力则值得深思。
所以,亚冠名额减少其实是一种解脱。更何况,现在的亚冠可能只是一个不那么吸引人的“鸡屁股”。因此,我们应该重新审视中超俱乐部在亚冠中的定位和策略,更加理性和客观地看待中超球队的未来发展方向。
作者简介:耳东每,前沪上足球记者,曾长期报道上海足球、中国国家队,对足球产业有着深入的了解和独到的见解。后入门营销圈,熟谙市场营销、公关等方面的工作。他的文章以深入浅出、观点独到而受到读者喜爱。